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,4月1日,档案馆组织退休教师前往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开展主题研学活动。“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、泽惠后人,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”。牢记着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嘱托,老师们在讲解员的引导解说下参观了睡虎地秦简、木牍家书、中华第一长文觚、漆木器等文物古迹。

简牍为媒:见证千年律法文明
步入云梦县博物馆“秦汉简牍”展厅,沉睡两千余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老师们驻足于被誉为“中华法治瑰宝”的睡虎地秦简展柜前。这批秦简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秦墓,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大批秦代竹简文献,其中《秦律十八种》《封诊式》等法律文书,系统记录了秦代行政、司法与社会管理制度,堪称“中国古代最早、最完备的成文法典”。
“这些竹简不仅是珍贵的文物,更是记录秦代社会运行的‘活档案’!”一位退休教师感叹道。简牍上工整的秦隶文字、严谨的条文内容,生动展现了古代律法文明的智慧,也让长期从事档案工作的老师们深刻体会到“存史资政”的深远意义。
家书抵万金:触摸古人生活温度
“二月辛巳,黑夫、惊敢再拜问衷,母毋恙也?”在“烽火家书”专题展区,一份写于战国末期的木牍家书《黑夫木牍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平民家书实物,两位戍边士兵“黑夫”与“惊”用朴实的语言向兄长“衷”询问母亲安康、索要夏衣与钱粮,字里行间流淌着跨越时空的亲情牵挂。
“这份木牍不仅是历史档案,更是普通人的生命记忆。”退休教师们在展柜前久久凝望,感慨万千。泛黄的字迹、琐碎的家常,让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具象为鲜活的人间烟火,也让档案的“温度”直抵人心。
文化共鸣:档案与文博的深度融合
活动中,退休教师们还参观了东汉陶楼、楚秦汉漆器等特色展区。云梦县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与现代化的展陈设计,将文物、史料与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,为档案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。

“档案不仅是库房里的文献,更应走向公众、融入生活。”此次活动以“档案+文博”为纽带,既让退休教师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滋养,也为探索档案资源的创新传播积累了经验。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纷纷表示,云梦之行既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,更是一场生动的“历史课堂”,未来将积极发挥余热,为档案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贡献力量。(肖波 供稿)